黄芪,古时候也写作“黄耆”。耆代表长者,人到了六十岁以后,才能称作“耆”,所以黄芪在中药里面最像德高望重的老者,古往今来,历代医家都喜用善用。
黄芪泡水的五个好处
黄芪是一味补气良药,已经有2000年以上的药用历史,在《神农本草经》里就有记载,将其列为上品。
黄芪具有补气升阳、固表止汗、利尿消肿、敛疮生肌等功效,通常认为炙黄芪补气升阳的作用更强。气滞、痰湿、积食或者外感风寒湿热等,这种邪气属于实证,不宜使用黄芪。
黄芪的服用方法主要是用煎汤服入药,也有不少人用黄芪泡水,当成养生保健品。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说黄芪是“补气第一要药。”黄芪补气的作用虽然比不过人参,但是因为药性和缓,不容易补过头,所以绝大多数虚人都可以用。
平时老是觉得累,疲备,提不起精神,少言懒语,声低气短的人可以用点儿黄芪泡水喝。还有就是工作或者干活累到心慌气短的时候,黄芪泡水喝下去,很快就能缓解过来。
现代医学所说的免疫力,在中医看来就是正气,正气足,人就不容易生病;正气不足,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就容易来犯,人就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疾患。
《内经》里面提到,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。那么,这个“正气”是如何保护人体不受外邪侵犯的呢?首先它会分一队人马到人的肌表,就是在肌表布一层气,叫卫气,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城池,卫气就是守城的将士,一旦发现有邪气试图靠近的时候,立马给它赶出去。所以有些人一降温就感冒,一到季节变换就容易引发鼻炎,其实就是守城的将士松懈了,中医也叫卫气不固,这才给了外邪乘虚而入的机会。
再看卫气,主要由脾胃运化而来,再经肺输布到全身,而黄芪大补脾肺之气,就是在补充人体的正气,就是在增强免疫力。
肿的意思就是有水液停在那里了,气虚的人或者小便不通的人特别容易水肿。
首先是气虚,中医讲气行则水行,气滞则水停。假如气的流动出现了问题,水的流动也会停滞,形成水肿。
其次,小便不通,身体里的废水排不出去,堵在那里,身体局部,尤其是下肢也会肿起来。
黄芪把气补足,可以让停留下来的水重新流动起来,又能利尿,喝了以后小便会变多,通过小便把水液带出体外。
另外,黄芪还能补脾,脾有运化的作用,这当中就包括运化水液。
中医把出汗多分为两种,一种是盗汗,一种是自汗。简单来说,晚上入睡以后汗多叫盗汗。白天汗多叫自汗,所谓自汗,不是因为天气炎热,也不是因为剧烈运动,但汗液就是止不住的往外冒。
盗汗也好,自汗也好,都是因为虚,盗汗是因为阴虚,自汗是因为气虚,气虚自汗用黄芪再合适不过。
前面说了,在人的肌表有一层气,这层气保护人体不受外邪侵犯,同时也掌管着毛孔的开合,气虚了以后,气的这种主司毛孔开合的功能就会受到限制,毛孔一直开着,汗液自然就流出去了。
黄芪益气固表,能够让毛孔适时开阖,汗液就不会随随便便流出去了。
皮肤表面有了伤口,迟迟愈合不了,就去找黄芪,它能敛疮,就是让伤口愈合,能生肌,就是让新的肌肉长出来。不管伤口有没有溃烂,黄芪都能用。它为什么有这个作用?因为黄芪补脾气,脾主肌肉,肌肉长的好不好,全靠脾胃,脾胃气足,它就能推陈出新。
黄芪搭配这3样
黄芪甘温,补气升阳,利水消肿,而偏于补脾阳;山药甘平,补脾养肺,益肾固精,养阴生津,而偏于补脾阴。二药伍用,一阴一阳,阴阳相合,相互促进,具有健脾补肾,益气生津,涩精止遗之功。
山药也是常吃的食材,黄芪和山药搭配在一起可以帮助补充气血,气血充足了自然人的气色会更加好看,看起来更加显年轻。
中医认为,黄芪搭配益母草在调理女性疾病时极为常见,益母草有活血祛瘀、调经、治疗女性月经不调等功效,而常见的妇科疾病多是由体虚、湿气重所致,而黄芪搭配益母草能达到补气养血、排湿的效果。
益母草能够帮助女性调理月经,用黄芪加益母草,一起搭配着泡水喝,能够促进血液循环,将子宫内的毒素垃圾排干净,让你的子宫更干净。
而且女性身体健康了,身体干净了,也能够使你的气色变得越来越好,皮肤状态更佳,整个人更显年轻。
黄芪和枸杞搭配是非常常见的,营养价值非常高,两者搭配在一起可以补气养血,将体内的毒素和垃圾顺利地排出体外,达到美容养颜的作用。
中医认为,黄芪和枸杞搭配可以起到养阴补气、益气固表、止汗脱毒、补肾益精、养肝明目、生津止渴、补血安神等等作用,对于治疗气虚衰弱、倦怠乏力、口干有很好的效果。
很多女性容易长出色斑痘痘,其实不妨坚持用黄芪和枸杞搭配在一起泡水喝,坚持一段时间,你脸上的色斑会慢慢的变淡,气色也会越来越好,整个人看起来更显年轻。
温馨提示:经常喝黄芪水虽然有好处,但是别乱喝!
黄芪是补气的佳品,但是它的禁忌我们也不能忽视,对于湿热体质的人是不宜饮用黄芪泡水的;此外女性如果在月经期或者是妊娠期,也不能喝黄芪泡水。
如果想要通过黄芪泡水来帮助养护身体,一定要遵从医嘱,在医生的指导下来选择黄芪泡水,这样更有助于身体健康。